1953年朝鲜停战谈判,毛主席急电不要签字,彭德怀感叹伟人的远见
前言:
1953年,朝鲜战场硝烟未散,谈判桌上却已经剑拔弩张。一份停战协议即将签署,战场上的枪炮或许会因此沉寂,可一纸和平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就在所有人以为尘埃落定时,毛主席突然发来急电,明确要求:不能签字!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时任志愿军司令的彭德怀深感震撼。他后来感叹,毛主席的远见实在令人折服。到底是什么让毛主席做出这样的决定?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深远考量?彭德怀打得一拳开1950年10月1日,此时美国政府参与朝鲜内战已经三个多月,然而在这一天,肆无忌惮的美军飞机多次越过三八线,开始朝我国境内乱丢炸弹,边境许多村庄遭到破坏。身为大国,擅自干涉别国内政,并且无视我国的多次警告,屡屡挑衅,两日之后,一封来自金日成的求援信送到毛主席手中,他在信里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毛主席最终决定出兵援助,他当时说的一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到如今想来,依然不得不为他的格局和智慧所折服。10月8日,毛泽东签署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当时知名的口号。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进朝鲜境内,美军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对我军的到来却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刚刚建国的新生国家百废待兴,士兵才从战场上下来,其斗志肯定是一击即溃,他放出豪言,要在11月23日感恩节之前占领全朝鲜。1950年11月1日,志愿军在云山战役中大破美军,这是双方的第一次交战,志愿军的胜利,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狠狠地挫伤了敌军的锐气。从这之后,一直到1951年谈判前夕,仅仅交锋七个多月,美军便一路被击退到“三八线”南北地区,此时的美军终于意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若一味硬战,对其的全球战略布局不利,于是再次厚颜无耻的提出谈判。中朝在交锋中也感受到了与美军的装备差异,尽管一路夺回失地,但志愿军和朝鲜军队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不是一场能快速结束的战争。中朝双方果断调整战略布局,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双管齐下”。于是,一处新的战地出现了,谈判桌上的厮杀风云也开始了。在毛主席的远程指挥下,时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和情报委员会书记的李克农同志受命主持中朝方谈判工作组。彭德怀和李克农在朝鲜李克农带队在谈判桌上与美军政府据理力争,而彭德怀回到前线布置防御战线,迎接敌人的下一波攻势。首轮谈判在意料中失败了,双方仅在会议议程一事上便意见不合,直到 7月26日重新确认了谈判议程。会上,中朝方面提出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方案,但美方却态度傲慢的拒绝了,美军认为在这场战争中,自己拥有强大的空军优势,而这优势应该转化成一定的补偿。而这所谓的补偿,便是狮子大开口的要将军事分界线划到“三八线”后方的38~68千米处,这是整整1.2万平方千米土地。中朝代表断然拒绝,无耻的美军居然派出飞机轰炸中朝代表团住所,并且打死了军事警察姚庆祥,企图通过军事攻势强迫中朝方面同意其无理要求。谈判中交换意见所谓两国相交,不斩来使,眼瞅着这个算盘落空,狡诈的美军竟对谈判代表动手,实在恶劣,首轮谈判彻底破裂,前线战局顿时紧迫起来。“联合国军”在八月中旬至10月下旬期间,发动夏季和秋季攻势,并且开始发动“绞杀战”,所谓“绞杀”,就是美军利用自己的空中设备优势,对中朝军队进行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企图完全切断中朝的后方供应。针对敌人的无耻战术,志愿军奋起反抗,发起了“发绞杀”斗争。当时的中朝刚刚进入防御布局,敌人又切断了后方交通,工事不坚,物资供应不足,作战条件极其恶劣,但我军依然无所畏惧,奋勇厮杀。据后来的数据统计,此番斗争中,中朝方毙伤俘敌15.7万余人,其中11万余人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歼灭!美军政府企图武力胁迫的意图被粉碎,志愿军打得其重新回到谈判桌,时隔63天,在10月25日这天,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经过多次谈判,11月27日,美军最终同意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但两年的谈判之路到目前也只走过短短的五个多月,更多的血雨腥风还在前路。无畏血泪征途同年12月11日开始,就战俘释放问题上,谈判再次变得紧张起来。按照国际惯例,实际战争停止后,战俘应即予以释放并遣返,而当中朝方提出双方遣返全部战俘的建议时,美军的态度再度变得微妙起来。停战谈判代表团步入谈判会场美军先是提出“一对一交换”,企图延误战俘释放时间,后来又提出“自愿遣返”,意思就是让被控制的中朝俘虏自愿选择是否回国,表面上听起来合理,毕竟谁会不想回家呢,但最终统计出来的人数却让人大为诧异。当时,大部分的战俘都通过在身上刻字,甚至是写血书的形式,表示拒绝遣返,这一异常现象引起中朝方的怀疑,经过调查,美军的恶劣行径再次暴露出来。原来,在提出所谓“自愿遣返”之前,美军便唆使南朝鲜和台湾的特务惨无人道的对战俘进行折磨威胁,强迫他们刻字、写血书,如此荒唐行径,实在是令人发指。谈判再度陷入僵局,而在前线,“联合国军”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击。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期间,志愿军与朝鲜军队进行了春夏巩固阵地作战,美军利用空军优势,不断进行进攻和破坏,而中朝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袭击和伏击“联合国军”。两军相交,边打边谈,局势越发紧张,直至10月8日,美军再度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接着便发动了“金化攻势”。谈判的破裂源于美国国土上正在发生的一件大事:美国总统竞选,当时的总统杜鲁门为了给大选造势,下令美军政府在朝鲜战场上要不惜一切夺得胜利。东方天色露白,在翻飞的尘土和炮火中,一道年轻的身影扑向堡垒的射击孔,电光火石间,另一道身影端着机枪冲上前,对着地堡里猛烈射击。这是难忘的一天,牺牲的是黄继光,而在这场持续了整整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无数像黄继光一样的英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自从宣布谈判休会,10月14号,“联合国军”便集结了大量兵力投入朝鲜战场,其中调集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而中朝方也全力迎战,在上甘岭阵地上,掀起了一场残酷的斗争。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在世界战争史亦是赫赫有名,在这方土地上曾经的炮火密集程度,难以想象,阵地在夺回中又失去,再失去中又重夺,无数志愿军英雄倒下,但战斗的脚步从未停止。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九百多次冲锋,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中朝方获得胜利。紧接着,12月至次年的4月,中朝军队发起了反登陆作战准备,粉碎了“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企图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行动,上甘岭战役对“联合国军”进行了强大的震慑,他们不敢再贸然行动。1953年2月22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向中朝方发出缓和信号,建议彼此先遣返伤病战俘。4月11日双方签署《遣返病伤被俘人员协定》,15天后,朝鲜停战谈判会议再一次在板门店恢复。这一次,美军政府没了之前的嚣张,就战俘遣返问题上,进程一下推进一大步。6月8日,谈判双方签署《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文件。协议规定:停战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未予直接遣返的战俘交由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印度五国组成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按其职权范围的规定处理。眼看着“联合国军”势头正消,中朝方决定乘胜追击,彻底撕开战胜的口子。斩草要除根1953年夏季战役,是中朝方的反击之战。众所周知,志愿军的打法非常灵活,尤其是在打小歼灭战的指导思想下,更是以积小胜而获大胜的理念,一路打到如今胜利的曙光渐显。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打法影响下,“联合国军”的战线被迫拉得很长,尤其在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军国防近三分之一的兵力都投入到了朝鲜战场,而这对于美国而言,是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志愿军党委在确定了“稳扎狠打,由小到大”的作战方针后,5月13日至5日26日,对“联合国军”发动了第一次进攻。最后,中朝军队攻占敌人大小据点20个,歼灭美、英、土耳其和南朝鲜军4200余人。首战告捷,“联合国军”的心理防线已然开始崩溃,但第二轮进攻很快又开始了,而这一次,由郑维山将军带队,给予了敌人迎头痛击。这次,主战场在十字架山,出击的是志愿军第二十兵团,6月10日夜晚八点,埋伏已久的志愿军在炮火中一跃而出,将南朝鲜第27团打得屁滚尿流,夺下883.7高地。第二天,趁着美军带队进攻高地,想要重新取回失地时,郑维山将军命令潜伏已久的第67军军长邱蔚指挥部队杀出,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最终将南朝鲜第27团彻底收入囊中。郑维山将军两次猛烈的反击战,将“联合国军”的心态彻底打垮,意识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无法继续夺取什么,6月16日,美方放弃抵抗,同意停战。但变故横生,眼看着盟军要放弃战场,李承晚心里却萦绕着强烈的不甘,他在国际上发表声明拒绝停战,并且在各地群众游行示威。在当时,关于战俘遣返问题已经全部达成统一,但李承晚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名,其中包括了志愿军被俘人员50名。这无疑是在破坏谈判,得知情况,毛主席立即致电彭德怀,指示道: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春风吹又生的危害不可想象,既然敌人还不死心,那便打到他老实为止。从7月13日 至 7月27日,志愿军发动金城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志愿军第20兵团及第9兵团第24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给予了李承晚集团迎头痛击。历时15天后,志愿军大获全胜,重创南朝鲜军4个师,毙伤俘敌5.3万余人。原本嚣张的李承晚再无反抗资本,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朝鲜人民军金日成元帅、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各自分别在停战协定及其附件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彭德怀在签字结语:停战之后,毛主席又将志愿军留在了朝鲜参与当地的重建工作,一直到1958年10月,志愿军才全部返回祖国。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发扬国威,向世界展示格局和智慧的不朽举措,而两年多的边打边谈之路,更是加剧了这场战争的政治色彩,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
